近几年,中国娱乐圈开始悄悄发生一些变化。
曾经大火的“流水线爱豆”模式,正逐渐失去观众的耐心和兴趣。
在资本主导、工业化运作的环境下,一批批“完美得没有瑕疵”的新人被推出舞台。
外形精致,说话谨慎,行事无懈可击,连恋爱都不能大方公开,人设必须时刻在线,不能崩塌。
爱豆们看上去无懈可击,但也正因为太“完美”了,反而没有了“人气”。
他们像复制出来的塑料玩偶,每一个都似曾相识,却都没有自己的体温。
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反感这种“假人式”的审美疲劳,转而把目光投向综艺或剧集里那些有情绪、有缺点、有人味儿的角色。
因为我们渴望看到的,是一个活人,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设。
这个变化,其实也在扑克圈悄然上演。
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牌手,带着“扑克脸”登场。
情绪稳定、话语极少、下注精准,仿佛不是来“交流”而是来“执行任务”。
从纯竞技角度来说,这当然无可厚非。
我们尊重职业玩家对技术的专注,也理解他们想最大化期望值的努力。
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,
一个扑克玩家,除了打得准,还能不能“打动人”?
如果说娱乐圈里的“人设”令人疲惫,那扑克圈里是否也正在滑向一个类似的方向。
越来越多“完美技术型玩家”,却越来越少“有血有肉的真实表达”?
这时,丹牛(Daniel Negreanu)这样的人,就显得尤其珍贵。
当我们谈论现代扑克,越来越多的是“正确决策”“精准计算”“solver复盘”“冷静应对”这些关键词。
年轻一代的牌手正在以一种高效、理性、近乎“无情绪输出”的方式演绎着这个游戏。
他们坐上牌桌,一副扑克脸,从头到尾不说一句废话。
有人把这称为“职业范儿”,也有人说是“扑克脸时代”。
在这样一张张近乎克制到冰点的脸中,丹牛似乎是个异类。
他太“活”了。
活得像个站在舞台中央的演员,也像个邻家大哥,坐下就想跟你唠两句。
最经典的一个镜头,他跟对手单挑,自言自语:“你有红桃A和方片Q,对不对?”
他不是在说笑,是在读你,是在用人的方式猜人的思维。
你脸上的肌肉动了一下,他能感觉到你心里的天平在晃。
哪怕最后弃了牌,他也会补一句:“你其实不打算弃,对吧?”
看起来像表演,但那不是演技,是他多年累积下来的读牌能力。
他不是只在打牌,他始终在与对手互动。
他的眼神、话语、情绪,都参与到了牌局中。
这就是他特别的地方,他在牌桌上,从不把人排除在游戏之外。
他打的是牌,玩的是人。
对观众来说,这种风格更像是一种邀请。
他不是冷冰冰地展示技术,而是在说:“来,你们一起来看,看这手牌是怎么发生的。”
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扑克内容,从直播到锦标赛回放,从训练营到短视频,正在失去这种“人味”。
我们看的,是冷静准确的下注,是无懈可击的solver决策,是一群近乎完美的执行者。
但大家记得的,只是这些吗?
不,我们也记得旧时代的传奇、记得电视扑克时代那些话痨牌手、记得丹牛的摊手、记得Phil Hellmuth的爆脾气,也记得一位普通业余选手第一次参加WSOP时被牌桌上的人鼓掌鼓励。
我们记得的,是人。
这并不是说“扑克脸”不好,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节奏与表达方式。
有人选择沉默专注、有人擅长互动,每一种风格都值得尊重。
但这里仍想借丹牛的例子,问一个问题:
什么样的扑克玩家,会真正打动你?
是技术完美无瑕的执行者,还是那些即便在激烈对抗中,也愿意与你共情、与你互动的人?
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
你喜欢谁的风格,就去成为谁的样子。
只是别忘了,德州扑克从来不只是电子产品里的数字游戏。
它是人和人的交锋,是关于观察、试探、沟通、隐忍,甚至是信任的艺术。
它可以很理性,也可以很有人味。
最好的状态,是能在桌上看到两者共存。
最后八卦一下:
你还记得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位牌手是谁吗?
他们做了什么,让你记住了他?
评论 0 条